加入土木人討論區粉絲團
近十年,土木建築產業常聽說缺工,但這幾個月來,媒體開始炒作月薪五萬,仍然缺工、建築缺工月薪6萬沒人願幹活。
但不少業內人士表示,哪來這種高薪?又能有多少公司出得起這種「正常價碼」?
營造業低薪,原因無他,就是一年數千億的公共工程,99.83%採「最低價決標」。
「最低價決標」,就是工程案公開由許多營造廠競標,總價最低者得標(就是可以承攬工程)。
但是,對工程而言,什麼是「最低價決標」?
簡單來說:就是工程「不問品質、只問價格」、用人「不問專業、只問成本」...
▊工程「不問品質、只問價格」
透過市場的力量鼓勵自由競爭,提高生產效率,原本立意良善。
但是,每個工程都是「先決定價格,再決定品質」。
也就是廠商先知道完工後可領多少錢,施工過程中再來選擇花多少成本。
而當少部分得標廠商除了合理的管理手段之外,開始樽節了應有開支時(像是品管、勞安、環保...費用)
工程最低價的競爭就會開始轉向「犧牲品質」,其他廠商不得不跟進,否則將逐漸退出市場。[註1]
很明顯,工程「先決定價格,再決定品質」這種特性,會使廠商陷入過度競爭(犧牲品質)。
簡單來說,你今天要買東西,會只看價格,不看品質、不看製造商嗎?
絕大多數人除了價格之外,還會選品牌,原因無他,品牌代表品質。
但是,進入工程開標現場,不論你是工期掌握精準或是得「國家金質獎」。
請拋開「專業與進步的傲慢」,報出你的最低價。
品質較好、信譽良好的廠商在最低價決標制度中討不到便宜。
▊用人「不問專業、只問成本」
「獎優懲劣」:給予好廠商獎勵,壞廠商施予懲處,本是引導廠商進步的手段。
可是在營造業(特別是公共工程),工程品質、工期、環保做得再好。
除了業主的口頭讚賞之外,沒有實質上的獎勵(就是錢~);
而亂做一通,只要數量齊了、交得了差,也不會有任何懲罰。
因此,求好只會增加成本,減少利潤;不重品質、得過且過也不會受到懲罰。
反正只要混的過去,多出來的就是利潤。在這個「好壞不分」的競爭環境,怎能期待進步?
公司經營層級(營造廠商間)的競爭是這樣,你想公司底下的員工會怎樣?
你是技術工人,你想花點時間把品質弄好? 不如多做點數量,幫公司省錢。
你是品管人員,你想幫把品質管控做好? 不如混過去,幫公司省錢。
你是勞安衛人員,你想為勞工安全衛生把關? 不如混過去,幫公司省錢。
你是工地主任,你想聘請「好人才」? 不如請「還可以的人」,幫公司省錢。
目的是什麼?下次投標報更低的價格....
影響所及,劣幣逐良幣。
不願和稀泥的廠商,避開公共工程,專門承攬民間標案或是遠走海外。
不願接受低薪的優良人才,轉行轉職。
願意留下的人被迫接受低薪,卻看不到競爭帶來的能力提升,也看不到未來海外工作的機會。
並且逐漸把熱情消磨殆盡。低薪也降低人才進入就業市場的吸引力。
而對於社會大眾來說,公共工程品質不就是眾所期盼的?怎麼期望最低價可以帶來品質?
而施工廠商倒閉、停工、重新招標、復工,所引起的工程延宕,又有多少人命及時間損失?
公共工程不重視工程品質、不注重廠商信譽,就不會有良性競爭環境,並導致營造業普遍的低薪。
而公司經營階層不是不願付高薪聘請員工。
而是在工程最低價決標引發的競爭中,公司只需要「混得過,能省錢的員工」。
當每年數千億的公共工程,不去思考如何透過制度創造良性競爭,提高薪資,培養國際的競爭力...
卻以拿最低價決標引起營造業的沉淪與從業人員的低薪。
這不僅是營造業的悲哀,也是整個國家悲哀。
▊註1:政府工程人員及監造人員加強監督是一項可努力的方向,但是監督本身不該是確保品質的主軸,只是被動確保品質的保險。況且這些監督者的就業市場也屬嚴重缺人的狀態,但那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...
加入土木人討論區粉絲團